自2015年起,农业部组织开展了“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行动”工作由中国农业科学院为牵头单位,各省级农业科学院、省级种子管理站和县级农业局参与实施,福建省的 “行动”工作于2017年启动。行动开展五年多来,在省农业农村厅的牵头组织下,在院“行动”领导小组组长、原副院长余文权带领和其他院领导的指导下,院“行动”领导小组办公室(挂靠资源所)主任和资源所研究人员与各有关单位通力合作,辛勤工作,共接收74个县(市、区)农业部门征集的各类农作物种质资源2185份,抢救性收集22个农作物种质资源丰富的重点农业县(市、区)各类作物种质资源2192份,共计向国家种质资源库(资源圃)提交4377份资源及其相关信息数据,超额完成了农业农村部2017年下达我省的3240份合同任务指标和2021年初提出的应收尽收3900份指标,而且还发掘开发了一批具有显著地域特色和重要价值的优异种质,例如在南靖县发现的“南靖柴蕉”和在屏南县发现的古老山药品种“棒桩薯”分别被认定为2018年、2019年全国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十大重要成果,这些优异种质在打造地方特色产业、发展品牌农业、助力乡村振兴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行动”开展五年来,院“行动”领导小组办公室还编写了《福建省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收集与利用报告》和《福建省优异农作物种质资源图鉴》等图书资料,内容详实、资料珍贵,为种质资源保护、鉴定评价、开发利用提供了丰富的基础材料,为全省乃至全国作物遗传与改良育种研究者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和借鉴;邀请福建电视台经济频道跟踪报道了《金秋十月种质收集诏安行》等4期反映我院开展“行动”的宣传片,并制作、播出专题片《“星罗棋布,农耀八闽”——福建省农作物种质资源调查纪实》,还在福建日报上以《绿野寻“种”,赋能农业“芯”》为题,专题报道了我院“行动”工作的开展情况和进展,提升了对“行动”的宣传,提高了对种质资源重要性的认识。
下一阶段,院“行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将继续向中国农科院“行动”项目办报送“行动”的后续相关材料(调查表、征集表、普查表等),并进一步跟进“行动”项目,保证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可持续性发展。
农作物种质资源的普查、收集与保存,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长期性和基础性工作,我们对能从事和参与这项工作感到光荣。“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提高了人们对农作物种质资源重要性的认识,加大了对古老、珍稀农作物种质资源的保护力度,实现了优异资源的共享与合理利用,为新品种选育提供了新的资源材料,必将为开发特色农产品和建设特色现代农业发挥重要作用,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做出更大贡献。
(资源所张海峰报道)